• 患者服务: 与癌共舞小助手
  • 微信号: yagw_help22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这一导致耐药突变终于迎来靶向药,但肺癌患者能用吗?

[复制链接]
2224 0 青菜567 发表于 5 小时前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seacat

3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伊那利塞(商品名:伊赫莱®)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适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的PIK3CA突变,HR+/HER2-晚期乳腺癌,成为中国大陆首个获批的PI3K抑制剂。有些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会发现自己的基因检测报告里面也有这个PIK3CA突变,那么PIK3CA突变是怎么回事?能不能也用这个伊那利塞呢?

四通八达的癌症高速公路:PI3K–AKT–mTOR 通路

PI3K是一种细胞内脂质磷酸激酶,也是 PI3K- AKT-mTOR信号通路的起点。它参与各种细胞功能,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运动、迁移、侵袭、细胞内运输和血管生成,这些对于肿瘤发生至关重要。

PI3K可分为I型、II型和III型,其中I型PI3K维持人类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它由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组成,可进一步分为IA和IB型。IA类PI3K的催化亚基包括了PIK3CA、PIK3CB和PIK3CD基因分别编码的p110α、p110β和p110δ。在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多数是PIK3CA基因发生了突变。PIK3CA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I型PI3K激活,再激活下游的AKT。这个AKT激活了就麻烦了,它是个四通八达的枢纽,这个枢纽打通了,那么除了刺激细胞增殖的mTORC1激活,其他减少凋亡,促进转移,血管生成的通路如BAD、RHO、FOXO、都会打开。

要堵住PI3K–AKT–mTOR 通路,最好是从起点PI3K入手,其次在关键枢纽AKT上堵住也可以,但再后面去堵mTORC效果就不好说了,因为AKT分出去的通路太多了。
3.png
图一 PI3K–AKT–mTOR通路

非小细胞肺癌的PIK3CA突变通常不是驱动基因突变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常发现PIK3CA的突变和扩增,PIK3CA的突变主要存在于外显子9和20上,其中外显子9上多数为E542K、E545K和E545Q突变,外显子20上多数为H1047突变。除突变外,更常见的PI3KCA改变是扩增。

一项针对 1144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大型研究,使用二代测序 (NGS) 研究了肿瘤组织的PIK3CA突变。结果在3.7 % 的患者中发现了PIK3CA突变,鳞状细胞癌 (8.9%) 比腺癌 (2.9%) 更常见。其中E545K突变 (57.1%) 最常见,其次是 H1047R (16.7%) 和 E542K  (14.3%) 突变。

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患者 (57.1%) 中,PIK3CA突变与EGFR、BRAF、ALK和KRAS等驱动基因的致癌性改变共存

其他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Yamamoto等人检查了 86 种 NSCLC 细胞系和 356 个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在 12.8% 的细胞系和 19.1% 的肿瘤中检测到了突变或扩增。

在该研究中,与腺癌 (6.2%) 患者相比, PIK3CA扩增在鳞状细胞癌患者 (33.1%) 中更常见。PIK3CA突变或扩增的功能重要性通过 Akt 活性增加得到证实,并且突变同样与EGFR或KRAS突变并不互相排斥。进一步的证据表明,PI3KCA扩增的存在程度高于突变,并且主要见于鳞癌患者。

由于PIK3CA突变常与其他驱动基因改变共存,因此它一般不太可能是驱动基因,而PI3K通路的改变是耐药机制之一,PIK3CA突变更可能是一种耐药突变。

既然PIK3CA突变以及PI3K通路是非小细胞肺癌的耐药机制之一,有没有针对这一机制的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呢?
4.png
图二 PI3K–AKT–mTOR通路位于EGFR、MET、ALK等下游,其改变是这些相应靶向治疗耐药的原因之一

针对PI3K通路改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多数失败

使用PI3K通路相关抑制剂(PI3K、AKT、mTORC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多数在2018年以前开展,由于当年NGS和精准治疗理念未普及,这些研究多数没有精准筛选具有相关突变的患者入组,为这些研究失败埋下隐患。下面来几个典型例子。

Taselisib治疗PI3K通路改变肺鳞癌无进展生存期仅2.9个月

Taselisib是一种泛PI3K抑制剂,SWOG S1400B研究评估Taselisib在经治的PI3K通路改变的肺鳞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前面介绍过肺鳞癌中PI3K通路改变比肺腺癌更多见。

结果在21例存在PIK3CA突变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2.9个月和5.9个月这个研究证明PIK3CA突变在鳞癌中虽然多见,但不是驱动基因改变,即使到现在,也没有发现肺鳞癌存在一个明确的驱动基因,因此肺鳞癌并不适合靶向治疗。

此外,泛PI3K抑制剂Taselisib不良反应也挺厉害,观察到两例可能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一例呼吸衰竭,一例心脏骤停);一例患者发生 4 级不良事件,11 例患者发生 3 级不良事件。
5 (2).png
图三 Taselisib治疗PIK3CA突变肺鳞癌的肿瘤变化瀑布图

泛PI3K抑制剂PX-866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未经选择患者不提高疗效

PI3K通路改变也被视为化疗耐药机制,因此也有过PI3K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研究。一项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泛PI3K抑制剂PX-866联合多西他赛与多西他赛相比,疗效没有显著差异,ORR分别为6% 和 0%,中位PFS为2个月和2.9个月,中位OS分别为7个月和9.2个月。在入组患者中很少检出PIK3CA突变或PTEN缺失。

未经筛选的EGFR-TKI耐药患者,EGFR-TKI联合PI3K抑制剂缓解率5%左右

PI3K通路改变被认为是EGFR-TKI耐药机制之一,那么EGFR-TKI联合PI3K抑制剂克服EGFR-TKI耐药顺理成章啊。有这样的研究吗?有,但是这些研究根本就不筛选患者是否有PIK3CA突变,WHY?TELL ME WHY!这样的研究当然失败啊。

BKM-120(AN2025,Buparlisib)是一种泛PI3K抑制剂,先做了个IB期研究,联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TKI耐药患者,不筛选是否有PIK3CA,只要耐药的都可以。入组15例患者,12例做了基因检测,发现6/12 (50%) 携带 T790M 突变,2/5 (40%) 携带 MET 扩增,但没有一个患者是 PI3KCA 突变的。好家伙,一个PI3K抑制剂的研究,入组的患者没有一个是PI3KCA突变的,图啥呢?疗效当然惨淡,只有1个患者部分缓解,中位PFS只有2.8个月。

BKM-120的研发方也头铁,根据之前的IB期研究探索出安全性较好的剂量后,还继续做EGFR-TKI耐药后联合EGFR-TKI的研究,这次是联合厄洛替尼,还继续不筛选PIK3CA突变的患者。头铁能有什么好结果呢?BKM-120联合厄洛替尼入组了37例患者,ORR只有5.4%,3个月PFS率,刚好卡在50.4%,估计PFS也就3个多月。中位OS,12.2个月。

类似的研究还有Pilaralisib (SAR245408, XL147),也是一种泛PI3K抑制剂,联合厄洛替尼治疗EGFR-TKI经治的NSCLC,入组的35例患者,仅 1例是EGFR突变的,3例PIK3CA扩增或突变,这样的研究结果可想而知,只有1例患者部分缓解,14例患者疾病稳定。

这样的研究还有很多,还包括PI3K通路下游的AKT抑制剂(MK-2206)、mTORC抑制剂(依维莫斯),没有一个成功的,反映了当年对精准治疗认识的缺乏,把靶向药当化疗用,所以这些研究的失败不代表PI3K抑制剂这条路不通。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个PI3K抑制剂精准治疗的成功例子。
6.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阿培利司治疗PIK3CA突变非小细胞肺癌

1例56岁非吸烟女性确诊早期肺腺癌,2016年12月手术,术后很快就发现双肺结节,切除肿瘤的NGS基因检测显示,存在KRAS G12V突变、雄激素受体(AR)突变、RET突变、PIK3CA突变(H1047R),PIK3CA扩增、以及EPHA2突变、POLD突变、JAK2扩增。

2017年1月患者接受培美曲塞+卡铂+贝伐珠单抗治疗,这是当时没有EGFR\ALK改变NSCLC的标准治疗,但2017年3月患者就疾病进展。之后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PD-1单抗,O药)单药治疗,5个月后,2017年9月患者疾病进展,这时在O药基础上增加了伊匹木单抗(CTLA-4单抗),治疗2个周期后,2017年11月再次确认疾病进展。

2018年2月,患者接受单药长春瑞滨化疗作为三线治疗,5个月后的2018年6月耐药进展。2018年7月患者接受cobimetinib(MEK抑制剂)作为四线治疗,疗效为疾病稳定,但毒性明显,因此在2018年11月停药。

2019年2月开始吉西他滨单药化疗,2019年5月疗效评估为疾病进展。当时进行液体活检,NGS结果显示为与先前一样的PIK3CA突变(H1047R),未检出其他基因改变。由于患者当时体感良好,因此并未继续治疗,而是空窗。
7.png
图四 PIK3CA突变患者治疗历程与基因检测结果,蓝色为化疗,绿色为靶向治疗,黄色为免疫治疗,红色菱形为疾病进展、黄色菱形为毒性、黑色菱形为死亡

2020年2月,患者开始六线治疗,药物为BYL719,这个其实就是2019年美国上市的PI3Kα抑制剂的阿培利司(alpelisib)。患者接受阿培利司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咳嗽和痰都明显减少。3个月后CT检查显示肿瘤缩小,出现空洞,结节也变淡。2个月后,即2020年6月,患者出现症状恶化,CT检测显示疾病进展。就是说阿培利司疗效维持了约5个月
8.png
图五 患者接受阿培利司治疗前后CT影像,M为最大病灶

阿培利司耐药后,患者接受卡铂+紫杉醇化疗,症状和影像检测显示轻微改善,但患者很快因为严重过敏反应停用卡铂,保留紫杉醇单药,减量,进行节拍化疗,维持了15个月,于2021年9月因累积毒性停药。

此时,肺部其中一个病灶进行活检,NGS检测结果显示新出现MET 外显子14跳跃突变,和原来一样的PIK3CA突变(H1047R)、以及与最初检查结果一样的KRAS G12V突变、RET突变。此外还有新出现的CDH1突变、SMARCA4(R1244H)突变。

针对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患者在2021年12月开始了MET抑制剂卡马替尼治疗,但并没有明显的临床改善,患者于2022年2月逝世。

上述病例在多线治疗后,依据NGS结果针对PIK3CA突变进行PI3K抑制剂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症状迅速改善,疗效维持了5个月。疗效维持不长,可能是因为患者还有其他的驱动基因,比如KRAS G12V突变,以及新出现的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而患者接受卡马替尼疗效不佳也可能是因为同时存在PIK3CA突变,如果卡马替尼联合阿培利司,患者或者能多支撑一些时间,然后有机会接受泛KRAS抑制剂的靶向治疗。
9.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伊那利塞的优势

PIK3CA突变多数不是驱动基因,因此PI3K抑制剂需要联合其他针对驱动基因的药物才会有较好的疗效。但先前的泛PI3K抑制剂毒性较大,限制其应用。仅针对PI3Kα的阿培利司,毒性也比较明显,联合氟维司群治疗乳腺癌有25%的停药率。因此临床上亟待更高效低毒的PI3K抑制剂。

伊那利塞(Inavolisib)是新型高选择性PI3Kα抑制剂,与其他PI3K抑制剂相比具有更高的效力且选择性抑制PI3Kα,而且,伊那利塞还可特异性降解PI3Kα突变体,使PI3K异常表达信号通路无法被激活,从而实现PI3K通路持续抑制,而阿培利司并不能降解PI3Kα突变体。简单来说,临床前研究提示伊那利塞相比阿培利司对PIK3CA突变抑制更精准更高效更持久,而且不良反应更少。而在实际临床试验中,伊那利塞联合氟维司群和哌柏西利的停药率只有6.8%,远低于阿培利司联合氟维司群

综上,伊那利塞是很有潜力用于PIK3CA突变NSCLC,不过目前基因泰克没有伊那利塞用于肺癌的研究计划。伊那利塞治疗PIK3CA突变NSCLC效果如何,只能从真实世界中收集病例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Jiang, Lin; Zhang, Jingbo; Xu, Yan; Xu, Heng; Wang, Mengzhao. Treating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y targeting the PI3K signaling pathway.
DOI: 10.1097/CM9.0000000000002195
2、 Xiaohong Liu , Wuxuan Mei, Pengfei Zhang , Changchun Zeng. PIK3CA mutation as an acquired resistance driver to EGFR-TK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ttps://doi.org/10.1016/j.phrs.2024.107123
3、 Langer, C. J. , Redman, M. W. , Wade, J. L. , Aggarwal, C. , Bradley, J. D. , Crawford, J. , Stella, P. J. , Knapp, M. H. , Miao, J. , Minichiello, K. , Herbst, R. S. , Kelly, K. , Gandara, D. R. & Papadimitrakopoulou, V. A. (2019).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14 (10), 1839-1846. doi: 10.1016/j.jtho.2019.05.029.
4、 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of Docetaxel with or without PX-866, an Irreversible Oral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Levy, Benjamin et al.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Volume 9, Issue 7, 1031 – 1035
5、 Daniel Shao-Weng Tan,et al. A phase Ib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study of a pan class I PI3K inhibitor buparlisib (BKM120) and gefitinib (gef) in EGFR TKI-resistant NSCLC.
https://doi.org/10.1200/jco.2013.31.15_suppl.8107
7、 Lara PN Jr, Longmate J, Mack PC, Kelly K, Socinski MA, Salgia R, Gitlitz B, Li T, Koczywas M, Reckamp KL, Gandara DR. Phase II Study of the AKT Inhibitor MK-2206 plus Er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ho Previously Progressed on Erlotinib. Clin Cancer Res. 2015 Oct 1;21(19):4321-6. doi: 10.1158/1078-0432.CCR-14-3281. Epub 2015 Jun 23. PMID: 26106072; PMCID: PMC4592395.
8、 Fang W, Huang Y, Gu W, Gan J, Wang W, Zhang S, Wang K, Zhan J, Yang Y, Huang Y, Zhao H, Zhang L. PI3K-AKT-mTOR pathway alterations in advanced NSCLC patients after progression on EGFR-TKI 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EGFR-TKI plus everolimus combination therapy.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20 Aug;9(4):1258-1267. doi: 10.21037/tlcr-20-141. PMID: 32953503; PMCID: PMC7481581.
9、 Sameh Daher, et al. Driver mu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 (PIK3CA)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ttps://doi.org/10.1016/j.lungcan.2023.02.023
10、Nicholas C. Turner,  Seock-Ah Im, et al. Inavolisib-Based Therapy in PIK3CA-Mutated Advanced Breast Cancer.
DOI: 10.1056/NEJMoa2404625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回复
  • 转播
  • 评分
  • 分享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微信公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