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碎中国式癌症观
7 `4 o% P0 b# t w' n4 r在所有有关癌症的各种说法中,有两个“三分之一说”让人无法释怀1 d$ m* H& h) @8 s) `
一种是官方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说法: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的经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另外一个关于中国癌症死亡患者比例的说法则来自非官方: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被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I0 m# f' f; d4 c9 V: g I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个三分之一说符合我个人的体验,也解释了我对周围那些癌症患者的观察结果。”这些话如果出自一个普通的医生之口,可能还不够有更大的说服力,可是当说出这些话的人是凌志军,效果就大不相同了。作为著名的作家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在2007年2月,凌志军被诊断为患“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他活不过3个月。然而五年后的2012年3月15日,新一轮复查结果出来了: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癌胚抗原指标回归正常,手术后幸存的那片肺叶生长壮大起来。连医生都对他说,“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病人啦!”
; }: Y/ u& u* u3 T0 c# ^ 在我们国家,癌症患者面临的情况非常糟糕,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三年内死去,能够活过五年的只有20%左右,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癌症是一种离死亡很近的绝症,这就是中国人的癌症观。而在国外却并非如此,即使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几乎所有的癌症都是有希望的,他们认为:“我们要么不会患上癌症,要么可以治愈癌症,要么可以长时间的与癌症共处。”一句话,癌症不是绝症,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不比不知道,我们的中国式癌症观和国外的一比相去甚远,而凌志军的经历给了我们打碎中国式癌症观的最好机会。
4 C2 f% g; C1 }" ~别被癌症吓死 ^5 ]. g1 [1 Q7 M0 A
字号* O; D ^- {* ^( \+ [2 s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12月16日1
% @ d: o. n! w8 I纠错|收藏|将本文转发至:
; B' F7 m8 x0 x7 _) W' G 他曾被告知“肺癌晚期”活不过三个月,然而五年后,他不仅活下来,还活出了别样滋味。在他记述自己抗癌经历的《重生手记》中,他说:“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他就是凌志军,尽管不愿把自己塑造成为抗癌英雄,但还是有很多人对于他的经历和想法充满好奇,《知道》针对这些问题,对凌志军进行了专访。
/ y& c5 ]5 Z9 x& C$ [ 我的经历可以复制
: J0 p3 C# |/ z 《知道》:能够战胜病魔已经殊为不易了,为什么还要拿出大量时间、精力来写这本书呢?
7 S1 U4 \8 q0 `/ M 凌志军:在生病期间,我想到那些和我同样命运的癌症患者,还有他们被焦虑和绝望情绪包围着的家人。我想要把我的体验告诉他们,把我的经验教训与他们分享。2012年春天这本书接近完成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活过来了,而且重新成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这对我是个巨大的鼓舞。过去五年,我在治疗方面做对了一些事情,也犯过错误,我都如实写在这里,希望能够成为读者的参照。
/ G! q* [8 V C4 B, n 《知道》:网上有网友说,您的求医经历中,似乎有很多不可复制,例如您有条件找到国内乃至世界顶尖的医生或专家等,您怎么看,真的是不可复制吗?
' G9 d& _+ k" W, D( ]; b& t 凌志军:要知道每个癌症病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用一种治疗方式套用给所有患者。至于我的求医经历,的确有些独有的地方,但是要知道,我找到那些知名医生的办法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的办法,即排队挂号。我跟所有普通患者一样,都是去医院挂号找医生,而且我一般挂的都是普通号,很少挂特别贵的专家号。当今中国虽然医疗体制有种种问题,但是好医生还是很多的,想找到并不难。 E8 b1 l9 U+ Z" B4 v: D9 Q6 _
别让医生吓死你
4 }; Q6 F! x( \+ w" F5 W: S1 Q% o: T 《知道》:《重生手记》里面的第一章就叫做《别让医生吓死你》,再加上有种说法是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作为曾经的患者,您觉得“吓死”这种说法夸张吗?5 ^- m7 Y$ D) l- C( w! W
凌志军:说“吓死”有点夸张,但是我们国家当前的癌症治疗情况的确不容乐观,错误治疗和过度治疗的情况屡屡发生。癌症病人中的大部分人在三年内死去,能够活过五年的只有20%左右(根据不同的报告,我国肿瘤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在10%~30%)。这不仅大大低于美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 U( Q! V6 S& d4 M6 F# A j
作为癌症患者,要想不犯错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打击袭来时,我们都会惶惑不安,还会无所适从。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到医生那里去寻求救命之道。医生有许多话很权威,也很有意义。不过,我还注意到,医生也有很多话并没有真正的价值。这些话里传达的信息常常引起我们的过分依赖,甚至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至于朝着一个错误方向走去,我们却还以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我们要靠脑子救命,而不是靠腰包救命。/ A4 B0 O, Z+ K& C5 {, D
就像我书里写的:" u! {) x; _* O( s& g7 ~4 S
作为癌症患者,我们应当
9 j8 m, j" Y4 p 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那些你应当接受的治疗;
" D. V6 r6 e, Z) W( ~ D 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那些你不应当接受的治疗;
- X- t+ M# N, ]" l: G! e3 p- j( X8 e 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哪些治疗是你应当接受的、哪些治疗是你不应当接受的。9 f3 B; h" F3 j2 s; ^7 Z
有钱有时反而害了你# v; E A/ z- O, M/ N5 J
《知道》:很多人了解了您的经历后都说您本人似乎在面对死神的时候异常的冷静,那实际上您怕死吗?
+ A: V {$ {# d5 w 凌志军:除了抑郁症患者,在死神面前任何人都会恐惧,我也一样。像大多数健康人一样,我对癌症的认识,就是它是一个绝症,而且也目睹身边很多人很绝望地、很痛苦地死去。当医生宣布你患了癌症,而且只有三个月时间的时候,你可以想象,那时候恐惧是很强的,而且想到后事、想到死神降临,甚至想到了遗书,也想到了很多在健康人的状态下你根本没有办法想象的那些事情。3 p) f) l$ V4 c q5 D
《知道》:您在《重生手记》里说,有没有钱不是抗癌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人提出异议,觉得在大病面前经济实力是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如果金钱不是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精神力量吗?
8 x' {0 D1 }: _1 F" C 凌志军:兜里有钱的病人喜欢说,我有钱,你们想怎么治就怎么治,用最好的药,找最好的医生。没有钱的人呢,还可以找媒体募捐。但是,大笔的钱很容易诱导过度治疗。医院的利益和医生的利益建立在给癌症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医生通常给一个病人治病的潜在条件是两个:你有多少钱;你的身体基础好不好。你要是有钱,身体底子又好,这就构成了他们给你下狠药的基础。在有些情况下,有钱恰恰不能救你的病,反而害了你。
% h4 n W1 |6 r 其实周围的人很重要如果周围的人能够冷静、理性,而不是在你跟前造成一种很紧张的、很激烈的、很偏激的情绪的话,对病人会很有好处。我的家人和朋友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比较好的情况就是我们有默契,互相之间不会有隐瞒病情的事,所以我们可以很心平气和地去谈论这个病,去分析各种各样治疗手段的利弊,去分析哪个医生是值得信任的,他们的冷静和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我的妹妹、哥哥等家人,大家齐心协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我得到他们很多方面的帮助,不管是直接的、间接的还是无形当中的鼓舞癌症患者周围的亲友是非常重要的。
9 i/ P) C% O* {. o# s4 d 过度治疗国外也有+ s: v* A _1 p! x8 _
《知道》:书里还有另一句话,很多人是因为过度治疗而死亡的,就您接触到的情况看,过度治疗情况普遍吗?
* F; |3 A ^; N 凌志军:过度治疗其实不是我说的,我是转述医学圈里面专家和医生的话。他们这些话和我的个人体验比较吻合。我觉得,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也很难说就中国存在。有时候,医生会告诉你一个很新的、很绝的技术,贵一点,但怎么怎么好。我做手术时,就问医生能不能来个微创的,因为听说那怎么怎么好,就算多花钱也愿意。我的手术大夫是国内最早做微创手术的人之一,很有经验,但是他对我说,传统的手术能把问题解决得更牢靠,因为它成熟。我听了他的话,结果手术很好,不就是身上的刀口长点儿吗!: l- g5 k- `$ }8 y: e( L4 k
对于癌症病人来说,要特别明白这一点,癌症病人最大的难关不光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很多的癌症患者后来得抑郁症,也是因为心理这道关过不去。因为一旦进入这种状况,他会受不了,觉得我怎么那么倒霉其实不是,你是进入了生命的另外一个境界,你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你的疾病康复是大有好处。所以不管是生病的人也好,不生病的人也好,迟早都会悟到这一点,我是被动的,但是我希望有人能够主动悟到。# Y3 C2 @; `/ ^
整个生活改变了* u8 d! u' }; b7 c1 O b+ ?1 P
《知道》:经历这五年与病魔的抗争,您目前的生活状态如何?回顾过去有曾经沧海的感觉吗?' A9 ]) D J% r n7 k. `; S" k+ G I( n
凌志军:现在完全换了一种活法。我的日常起居习惯彻底改变了。我每天花上半小时喝一小杯咖啡,再花上一小时吃一顿早饭。我再也不会匆匆忙忙地赶去上班,当人们夹在拥挤的车流里干着急的时候,我正在餐桌前消磨时间。
5 n+ P! l; V/ A2 Z7 h5 ~' o) h 对我来说,时间不再是金钱,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承载体,它只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手表早已不知丢到何处,手机也不再如影随形,电脑里的工作日程表已经空白了很久。精心安排采访顺序、排列访客日程、分秒必争地追赶写作进度,已是非常遥远的事。在我以往的生活中每每激起无限激情的那些东西,现在都已看淡了。我每天的很多时间是在户外度过的。在湖边踏青,在林中漫步,深深地吸进野草和泥土的味道,或者坐在阳台上,阅读一本40年前读过的老书。我习惯了安安静静地坐在音乐里闭目养神,习惯了眺望远山近水和蓝天白云,习惯了悠闲自在地吃一顿午饭,再美美地睡上一个午觉,然后等待黄昏的降临。
; T8 q5 u; U: q3 f9 Q- u% }( F 这样的生活方式,那些胸怀大志的人可能不会接受,但是对我这个命在旦夕、无欲无求的人来说,却最适合不过。过去几十年,我已经习惯于忙碌。而现在,我发现自己挺容易地习惯无所事事。在忙碌了大半生之后,可以这样来体验生命,真是奇妙。/ u8 S' n& u0 C
治疗:头脑胜过腰包# d, y H l9 ]& D1 L' o; m
字号
, d# t% o( d% N* _-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12月16日12:55 来源:北京晚报
5 b" b/ r O3 s1 K9 @; X) F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8 Y* w3 H3 b9 T. S) ? 2007年2月,凌志军站在北京医院脑神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里,他看到自己的颅脑和胸部胶片悬挂在一个巨大的灯箱上。“这里有,这里有,肝上也有。”医生一边在胶片上面指指点点,一边说:“已经不能手术了,只能全身化疗。”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时,凌志军已经被医生定义为“肺癌晚期”,活不过3个月。然而,凭借着对生命的渴求和癌症治疗的冷静,凌志军创造了癌症康复的奇迹。凌志军也将治疗癌症期间一波三折的求医之路,写进了自己最新出版的书籍《重生手记》之中。
8 n) F& Z7 q) z4 g2 D1 p2 H 寻医听到不同声音 \. S, U2 X" i( m' m) k& T- k
凌志军说,面对“癌症晚期”这一事实,有一段时间,他对自己的治疗前景感到很绝望。出于对生存的渴望,凌志军开始寻找康复之路。他辗转北京与上海,看过内科、外科,中医、西医……甚至经人推荐,他找到了隐藏在民间、继承了祖辈高超技艺的“太医”。然而,四处奔走没有使情况得到好转,甚至在确诊环节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由于癌症长在脑部,医生只能根据影像资料作出判断,有的说是“占位性病变”,有的说不是;有人认为肯定是癌症,也有人说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炎症”。; Y1 X9 Z+ L6 L1 N; f' \
但是,在寻医就诊、多方打探的过程中,凌志军在最绝望的时候却从大洋彼岸听到了关于癌症不一样的声音。“我认识的一些美国人不约而同地告诉我,癌症不是绝症,只是一种慢性病。他们说,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来看待癌症的。我对这种说法将信将疑,于是试图考证它是否有根据。”凌志军说,他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以根治,三分之一经过治疗可以长期生存。”
' T$ [2 K9 d! m& J( c, K( O 于是,凌志军开始主动搜集与癌症相关的信息。有种说法,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他在美国的亲人也向他传递了类似观念: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类似于得了心脏病和糖尿病。在美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最近十年第一次被遏制,转而呈下降趋势。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即医学上的“治愈率”提高到81%,患者平均存活时间达到11年。
/ `0 [& m0 d. ?" R [4 F5 r 大胆取消开颅手术
& [3 r5 Y7 {/ u- S( G 癌症圈子里有句话:治,是找死;不治,是等死。凌志军和他的家人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要不要听从医生的建议,立即做开颅手术?他们收集了大量的类似病例,然而走上手术、化疗、放疗这条路的大多数病人,在经过短暂的好转之后就会迅速恶化,然后悲惨地死去。无论仪器检查还是他自己的感觉,都没有证据表明脑袋里的肿瘤在继续恶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匆匆忙忙地切开脑袋?”和家人商议之后,他决定暂时搁置医生的“立即实施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建议,继续观察至少三周。& P3 m0 E7 s" A7 |! [
凌志军发现,中国人是在被一种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医学越发达,越是剥夺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惧和错误。他决定自己寻找正确的治疗方向,用头脑而不是用钱包救自己。凌志军的“不做开颅手术”决定为他自主设计治疗方案带来一个良好开端:两次影像学诊断表明,17天内他颅内的病灶没有明显变化,而他身体上的头痛、眩晕、视觉模糊、眼球震颤等信号也没有进一步严重。他也没有一味排斥手术和医生。接下来,他在肺部癌症明确无误的情况下接受了开胸手术。手术成功后,他迫不及待的回到家里,拒绝了“能将治愈率从60%提高到62%”的化疗,以及一些价格昂贵的“特效药”。/ X7 b/ G1 y- n& X3 Y& w
过上健康规律生活; V5 }5 P" q1 z4 ^
凌志军随后过上了更加规律的生活,他从起居和饮食方面开始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惯,内容包括:告别忙碌的工作,花更多时间在户外,吃得足够杂、足够粗……每天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他会来到户外,裸露50%的皮肤晒太阳。如今5年多过去了,凌志军从一位“活不过三个月”的重病患者好转起来,并在做了肺部切除手术后重回滑雪场,凌志军现在完全换了一种活法。
7 s& P! i7 I. K2 p5 O! y2 g- U4 Q “我的日常起居习惯彻底改变了。我每天花上半小时喝一小杯咖啡,再花上一小时吃一顿早饭。我再也不会匆匆忙忙地赶去上班,当人们夹在拥挤的车流里干着急的时候,我正在餐桌前消磨时间。”他还去一些气候和空气好的地方疗养。去苏州的第二天,开胸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五个月后咳嗽就好了。这些算不上有多少医学意义的纯自然的治疗方法,给他带来了生的希望。- u: e, A7 f+ `! z3 m+ |0 h, \
在经历了磨难之后,凌志军有了全新的生活观念。“对我来说,时间不再是金钱,精心安排采访顺序、排列访客日程、分秒必争地追赶写作进度,已是非常遥远的事。”凌志军一天的很多时间是在户外度过的,在湖边踏青,在林中漫步,或者坐在阳台上,阅读一本40年前读过的老书。
' `. N1 g: j! U1 N7 @* H/ h( Y: `/ e; P 钱不是决定因素& l9 }5 \- w$ b
随着对癌症了解的深入,凌志军发现了不少患者错误的治疗观念。现在不少癌症患者得病后“急于治疗”,不惜血本,甚至倾家荡产也要找“最好的医生”。而凌志军却告诉读者,治疗癌症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救命。“花钱多的办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办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可能要花不少钱也可能花不了多少钱。”凌志军说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兜里有钱的病人喜欢说我有钱,你们想怎么治就怎么治,用最好的药,找最好的医生;没有钱的人呢,还可以找媒体募捐。但是,花大笔的钱很容易诱导过度治疗。
A d' i; |7 D. G 对于过度治疗的问题,他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医院的利益和医生的利益建立在给癌症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医生通常给一个病人治病的潜在条件是两个:你有多少钱;你的身体基础好不好。你要是有钱,身体底子又好,这就构成了他们给你下狠药的基础。”根据凌志军在治病过程中的观察,他发现在有些情况下,有钱恰恰不能救你的病,反而害了你。( m. ?; \ G R* p! y% `0 P% m1 n
凌志军举例称,有时候医生会告诉患者一个很新的、很绝的技术,贵一点但好处多。而在他选择做肺部手术时,就问医生能不能做微创的,就算多花钱也愿意。但是,凌志军的大夫告诉他,传统的手术能把问题解决得更牢靠,因为它成熟,而不是越贵越先进的手术越好。7 m! K' V- }* ~ G
出书分享康复历程
o) ? s) o A2 M ?3 Z 今年3月15日,经过新一轮的复查,凌志军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治疗期间,凌志军写下了“最想做的10件事”,第10件是,“告诉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癌症不可怕”。想到那些和自己同样命运的癌症患者,还有他们被焦虑和绝望情绪包围着的家人,凌志军就想把自己的体验告诉他们,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他们分享,从而拿起笔开始写作《重生手记》。凌志军说,当时写这本书只是因为感同身受,觉得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实在太需要帮助了, “本来也没想写书了,写这本书就是因为看着他们实在无助,但我又不是医生,也没有什么钱去赞助他们,我的本事就是写一本书。”
, W# |4 l5 o1 s2 Z: ]2 X' |/ | 凌志军说,过去5年,他在治疗方面做的有对有错,如实记录下来希望能够成为读者的参考。特别要交代的是,他并非医生,他的感受并未经过科学验证,即使是自己觉得有益的那些方面也不能肯定会对别人有益。肿瘤性质千差万别,病人机体也形形色色,他希望读者千万不要盲目效仿他的方法,就像他从来不会盲目效仿任何一个成功者一样。
1 S2 ^% K$ p- e 本报记者 侯振威 |